陕西省画廊行业协会理事单位
- 全国咨询热线 -

18992844863

分享一个大一些问题:如何欣赏国画?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9-05-30 二维码分享

如何欣赏国画?

在中国画话题下,很多答案总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捋中国画史:“你看唐朝的画风是这个样子的,宋朝是这个样子的明白了吧?”“这个画风其实就是什么什么,然后就形成啦“,一看到这些,我便明白多数人又开始背书了,我并不是反对背书,而是艺术史是有很多观点和立论的,所以一般的美术史书籍所提供的,真的只是九牛一毛,就好比美术史书中总会拿来举例的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事实上是不是李昭道时期的画风,鉴定上是有较大争议的,因为元末胡延晖流传有一张《春山泛舟图》,其用笔、设色、造型与《明皇》,非常之相似。当然了,历史真相有时候是不可考的,这种猜测也可能是错的,但是如果拿着美术史的标准按图索骥,那么美术史就太无趣了。

   明皇幸蜀图 局部  春山泛舟 局部  明皇幸蜀图 局部  春山泛舟图 局部 回归正题,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首先说明,中国山水画和古代思想的互证非常紧密,而中国古代思想体量之大,就表示很难有一个什么方法就可以把山水观念、审美理念统统说尽,说归到底还是要读书的,那么这里我所表述的也偏执于一面,只是一个引路的法子而已。  中国山水画.本质的欣赏原则,其实就是《中庸》里的一句话: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三句我就不翻译了,免得落了言筌,还是希望多放些图片以飨读者。 很多人都知道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吧,北宋时期的杰构,可是你们真的“看”过这张画么?   这应该是一般大家看到的样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但画中所描绘的因是春景。。。 好,下面我们放大一些  山脚下的屋宇,水车,再放大些里面还有人。。。  野渡无人舟自横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不敢说自己看过这张画了吧 不光是这幅画,其实山水画里有很多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例子,而那些广大的空间和微小的细节,正体现着古人那闲云野鹤的志趣。  元 陈汝言 《仙山图》  仙山图 局部 好萌~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策杖行桥  富春山居图 局部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荷锄归樵 好玩的还有很多,今后有机会一点点发出来,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感慨:哇,原来古人都是细节帝。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古人画画也好看画也罢,其方式是和今人不同的,这就引出了另一个观念:“游”。 中国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这里的四种方式,都是将自我代入画中,是一种“沉浸式”的观赏方式,我常和朋友说看画要“近视眼”的看,不然不能入门。其实我们真正置身山林中也是一样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正在山林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见到整座山的样貌的。 这里多说一句黄宾虹先生,宾翁其实是有这种意识的,所以他画的山水总给人感觉黑乎乎的一片,正是这种远观的不明朗,才能让人近观以赏趣,当然了,宾翁的高妙远不止于此,去年有人还在讨论宾翁的绘画好坏,真是遗憾。    黄宾虹 夏山雨霁  南宋 李唐 《江山小景图》 现在再看这两张画,真是神会。 游作为一种观念,同“可游可居”的游不同,而是庄子逍遥游的游,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游,心无所待即可飞仙的感觉。所以欣赏那种大开阖的里程碑式山水,你会发现它是多视角的构建,事实是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也是在不听移动中的,一会儿到山脚下写生,一会儿又在山顶上远眺。而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观者面前时,观者便会随着画中的视角高低起伏,非常有趣。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这一部分的视角,像是离画中人物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这一部分已到了山的中段,但视角依旧是俯视,似乎人随着山的路径而飞起。  山顶部分,此时观者离山顶应是很远的距离,三远法中“高远”的部分。 手卷的观览方式则更简单,即“如行舟上”,事实上也确实是在舟山画稿来着。 以上我似乎说了三个部分:“广大精微”、“沉浸”、“游”。那么对于山水图像化的欣赏,大概也就是这三个方式。 除了图像,还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但是这一部分其实非常难讲,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气韵自然是有的并且非常之重要,只是不可言说罢了。 还有一部分的审美观念,比如“逸格”啦,“虚静论”啦这些,都是绘画思想后期演变的成果,也非常重要,但是说起来也是长篇大论没完没了,作为中国古代绘画欣赏的入门,还是先就画论画为好,至于绘画品评思想的演变,有兴趣今后可再做增补。 .后补一点山水画里有趣的小细节:  明皇幸蜀图中人累马乏的样子  卫贤《高士图》局部 画中女子将盘子举到自己眉毛平齐处,描绘的是东汉梁鸿和妻子“举案齐眉”的故事。   阮郜《阆苑女仙图》 看仙女乘龙御鹤,好不自在。  赵干《江行初雪图》 古道西风瘦马,看着都冷 发布于 2016-06-01 赞同 316 4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感谢 收起  尘与云 当代艺术家 Phd肄业 英国切尔西艺术学院 8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画鉴赏装腔速成手册 by @尘与云  你认为中国画这玩意儿,需要史哲画论底蕴才能点评出条条大道?错!大错特错! 只要掌握以下几组关键例句,你也可以傍着刚认识的文艺女青年潇洒地逛进美术馆博物厅,滔滔不绝一番让其崇拜得口燥舌热,俺不是在教你装,俺是在教你吊丝逆袭呀!  本文主旨帮助没有任何画论基础的非专业人士迅速提高装腔能力,所以请专业人士少安毋躁,少喷一点就是为共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了。  中国画按照技法分类,可概括分为三种,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按照画种分类,总体可概括为,人物、山水、花鸟。 工笔  工笔画一般只画人物花鸟,凡是看见线条细密分明,你认准喽,这起码就属于工笔范畴。   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局部) 我个人将工笔分为两个时期,以明代为中线一分为二,妹子听你吹牛逼的时候你这么一扯,逼格**破表。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如果看到的是明朝以前的作品(如上图),你就说: “这幅工笔线条优美、一丝不苟、用笔极为工细、设色淡雅、颇有院体画的气质。”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明朝以后的作品(如上图),你就说: “这幅工笔技法工整细致、一丝不苟之余又显得刚健爽朗、风格清闲、渲染用色脱俗、并结合西洋绘画技法,形体精准,线条的精气自然流动,精彩,精彩!”  看见没有颜色只有细密线条的工笔画,学名管这叫“工笔白描”。 没有颜色怎么扯?墨分五色你懂不懂?不懂没关系,看着继续往下扯。   宋-陈容-《云龙图》 例句: “这线条尽其精微、墨色浓淡微妙、苍翠秀润、动静巨微、五色之妙、妙不可言”  工笔人物 大方向讲完了,咱们再根据画种的不同继续细分,先谈工笔人物。 工笔人物按其取材的差异分为宗教人物和世俗人物,又可细分为肖像画、故事画、风俗画。再细分又可分成简笔人物,泼墨人物,白描人物和吴装人物等。  太他妈复杂了,记不住?没关系,总体分类就三种:   南朝-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局部) 1. 画里有超自然现象的——踏着云的踩着莲花的剃光头的牵着四不像的,都是宗教人物画,你也可以更装逼一点儿管这叫“道释人物”。如果画中人物衣带飘零随风摆动,这叫“吴带当风”,可以在里头捎上一句“吴装人物”,一般在“吴带当风”前头还得加上一句“曹衣出水”,具体理由说了你也不懂,总体来说就是衣服纹理紧贴白肉,动感十足。 例句: “这幅道释人物工笔古拙大方,意象深远。人物造型秀骨清像、用线松紧得当,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颇有禅意。看看这衣纹的处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2.世俗人物画,简单概括为三类,描绘古代女性角色通通可以理解为“仕女图”;描绘一脸臭脸的大老爷们儿的的,叫“高士图”;画熊孩子的叫“婴戏图”。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画肥胖仕女宫廷生活的,一律赞其“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皇家女性华贵之气一览无遗”。  清-沙馥-《芭蕉仕女图》(局部) 画农家少妇的,一律可以夸其“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面容清丽、朴实无华”。  张大千-《松下高士图》(局部)  明-唐寅-《柳荫高士图》 画老爷们儿的,多以自然风景相融汇,画中老爷们儿一脸苦大仇深,方能体现出“高士”的精神面貌。可以使用的例句 “以XX(高山、流水、瀑布、翠竹、苍松、红梅、白雪)入画,构图疏朗鲜明、用笔清秀爽利,墨色淡雅苍润、画中人物神态安闲、心无权贵,纵情享乐于这自然山水之间,这高士心态,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正可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个中禅意,妹子你懂伐?”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画熊孩子的一般都有祈福求安的意义,没什么好词儿—— “生动活泼、眉清目秀,肤色晶莹透彻、骄憨天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如果画面里熊孩子数量超过三个,还可以添上几句“这画面预示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贺意。”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李嵩-《货郎图》 2. 描绘宏大场景的或者带有故事性且主要人物都是凡夫走卒的,叫“风俗画”。 可以使用的例句: “这副长卷将散点透视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构图严谨、且笔法细致,更将远近繁杂景物全数统一整合,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人物错繁有秩,表情神态丰富有趣,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精彩至极!”  工笔花鸟  花鸟画就是描绘花卉草虫、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形象的绘画形式。.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鸟形象。首先你得有个概念,画花画鸟从来就不是写生,画的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画的是人!有了这个概念基础,事情就好扯了。   宋-崔白-《寒雀图》 针对画麻雀小鸟儿的,你就说: “工整清丽,落笔细谨,高雅富贵、墨线气力十足,变化丰富,精谨细微,柔韧相宜。花有姿态,鸟有神采,生动活泼,别具风格,好极好极!”  明-林良-《双鹰图》 针对画老鹰的,针对画面技法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 “笔墨精炼,脱尽窠臼,挥洒自如,潇洒至极! 提起老鹰姿态,你就扯“罡气浩然,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 反正画老鹰的大多都是为了展示这些……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针对画孔雀的,你就说: “这孔雀与花叶交参、疏密张弛、相映成辉。孔雀的羽毛丰美,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富丽堂皇间又有一种清雅淡泊的意味。” 针对画梅、竹、松、兰、菊、朽木的,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 “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作者将“士气”寄情于这‘四君子’中,清秀脱俗。”  针对画名花的,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 “画面一花一叶,形象逼真,生动怡人,写实细腻、兼工带写,更洋溢着生动潇洒的野逸之趣”。 画牡丹的,你就说“秀韵多姿,端庄绚丽、傲骨丹心” 画荷花的,你就说“亭亭玉立,一尘不染、高洁纯净” ……  写意  大写意 大写意的绘画题材广泛,但主要还是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我们着重针对枯笔扯: “米芾之苍草入画,笔中有墨,墨中见笔,迂回百转,气神归一,特别是这几笔枯笔,一气呵成,生动自如浑然一体、火候老到!”  小写意 小写意在注重技法的同时也刻意地描绘物象。我们可以使用的例句: “这幅作品节奏鲜明!(随意指着画面的大块面)瞧这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指着画面中的小块面)勒法如勒奔马之缰、(指着画面墨色淡处)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指着画面墨色浓处)重如高山坠石之势,太精彩了!Bravo!Bravo!”。  山水 简单介绍一些山水,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 水墨山水:画面只用墨色。 青绿山水:画面只有墨色和绿色。 金碧山水:画面只有墨色、绿色和泥金色。 浅绛山水:画面只用墨色、绿色和赭石。 没骨山水:不勾线,直接以大块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绘物景。  对于山水我就不着重分类介绍了,因为都可以用下面的例句和关键字来去套用: “这张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极妙、画面张力十足、并能文以载道(有题字配诗的话)遗形写神,笔情墨趣得当!”  .后为了显示自己学问超群牛逼轰轰,你可以点评一下现当代半路子出家的老干部的国画,必须语重心长地长舒一口气,字字铿锵地说“这张作品虽然有趣,但构图欠佳,色彩略乌,境界未到,共勉罢!”  总结 装逼时尽量少提古人,容易漏涩,你说“黄徐异体”万一妹子问你“黄徐”是谁,你就哑巴了吧?所有关键词.好不要重复使用,哪怕意思一样也要变换字眼调换顺序,四字成章才是装逼的.高典范。 深藏功与名。兄弟,俺只能帮你到这儿了,文青妹子听完你滔滔评论之后,**对你已是崇拜有加,如何续摊,那就看你个人修为了!加油吧!  如果你看的是当代艺术展怎么办?请参看俺的《当代艺术鉴赏装逼速成手册》 我们下回再扯! 编辑于 2014-06-30 赞同 884 8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感谢 收起  BFZR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3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非专业人士说下山水画。 古典山水画,在国画中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天下..,远胜于人物、花鸟等类型。 但一般人看山水画估计都有一种感觉,这些玩意简直千篇一律,哪有西方什么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来得变化多端而生猛,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古典山水画,派别之多,技法之多,以至于到内涵的各种哲学思想完全不逊于西方艺术的衍变,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后面会说。  开工。 古典山水画历经的较有价值的时期大体为 隋唐——南北宋——元——明(包括明末清初) 嗯,四个阶段。其中尤以.短命的元朝成就.高。唉,乱世出画家咦?  隋唐·肇始的“绚烂”山水 山水画公认的肇始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唐代较为..的有王维和大小李将军。虽然终唐一朝山水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唐朝公认的画圣只有一人:吴道子。那是人物画的巅峰,从此之后,人物绘画便日暮西山,山水画作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并君临天下近千年。   来一张大李将军的代表作吧。李将军的山水画被称为“青绿山水”,大家看图自行脑补理解即可。彼时的山水画对于色彩还是极为看重的,不像后期的山水画黑白灰。所以大家拿到一张山水画作,先看用色,如果像这张图这样花里胡哨,要不就是隋唐时期的作品要不就是清朝民国的作品,宋元明时期一般不太推崇如此“绚烂”的上色,如果真的如此“绚烂”,那必然是不值钱的。 其次注意一下大李将军是怎么画山的。我无法用语言描述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么。。 再次注意一下构图布局的感觉,花枝招展倒是和用色很配。 .后,这幅图大概是,没有什么意境的。那几朵云画的感觉,大李将军要成仙了。。 但无论如何,山水画终究是就此开始统一天下的..步。  北宋:眼中山水的极致。 一般人学画的..步都是写生,山水画的发展也基本如此,当时山水画初兴,画家主要以游历见闻作画,基本的形式是这样的。   图画以表达现实世界为主,但是笔法拙劣,构图单调,以至于连画作的中心思想都极为简单——人物欣赏景色以表现陶冶自然的性情。当然如此残次的现实主义山水画是无法撼动人物画的。 但是现实主义绘画却依然有着传世千年的珍品。  以上这张图象征着山水画作的..个高潮。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和上一张图简直是高下立判,整张图画家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塑造山体的巍峨,而下半部逼仄的空间自然就体现出行旅之艰难。与此同时笔法的圆转如意,笔力之雄更是甩了上一张图几条街。以至于连中心思想也从单调的人和自然的大和谐,变成了人和自然的抗争和奋斗,愈发积极。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山水画的开始。两者有着相同的共性。 (1)均隶属于写实主义的范畴。 (2)母题均是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显然这两者限制了此类作品的内涵和高度,它们是无法“蹂躏”其他类型国画上千年的。  南宋:诗意山水的盛世。 毫无疑问,宋朝的艺术成就是极为高耸的。即使后面元朝有着令人心潮澎湃的山水画变革,即使董其昌把院体画全部打入“北派”,即使终明一朝院体画作都被文人画压得抬不起头,但是,南宋的画作,依然是,嗯,富丽堂皇,精彩至极,传世瑰宝。  南宋的绘画终于打破了北宋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母题,走向了,嗯,印象主义?   以上是一幅扇面两侧,左侧为宋孝宗所诗“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右侧为夏珪所画。是的,这张画作已经不是写生了,而是为诗而作。并且整张图极具构图特色,所有重色的笔墨都集中于画面右下部,而远山则以淡墨描绘,显得画面愈发深远。 画作的准则已经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了,是的,一首诗而言你哪来的像不像?你可以有一千种“尽日舟横擘岸风”的画法,那怎么评价画作的好坏?构图、笔法、意境成为了画作好坏的评价标准。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是的,我们一般人对于绘画的欣赏也就停留于像不像的层次。比如我们往往能够欣赏极度现实主义的绘画,甚至赞叹于画家画的真他妈像啊。可这,是没有意义的,你画的再像无非就是个人肉照相机,不具有任何深层次的精神意义。作为一个人肉照相机那不是画家,撑死了算个画匠,艺术应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是真理。  西方高于生活的体现表现在了野兽派,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等,这是非常激烈的体现。而中国,则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体现了,只是,他喵的一般人看不出来唉。但无论如何,此时对于山水绘画的评判标准迈出了改变的..步,去你的“像不像”,老子们想要的是“好不好”。  元:变革·心中山水·再也未曾逾越的巅峰 元朝很短,元朝很乱,但是元朝的画家很多。元四家自不必提,赵孟頫也是拓荒者,还有个**的绘画天才:盛懋,说实话若是答主给中国古典山水画家做个排行榜,这六位估计都能进前十五。  元朝之前的山水画大体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也就是之前说的三个评价标准): 画面整体较为扁平,不够纵深。(构图) 山体塑造较为平面,不够立体。(笔法) 画作内涵较为单调,不够深刻。(意境) 而元朝短短百年间就全部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用了三个人: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其中黄公望和倪瓒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给出了.优解,是的,古往今来的.优解。 ..个人:赵孟頫。他的评价请参考:该如何评价赵孟頫? - BFZR 的回答,他一生都在做师古探新的尝试,一河两岸的构图纵深就在他的手上达到小成,此处不再废话。  第二个人,嗯,《富春山居图》哦,黄公望。    看了两个局部,我们发现了两个特点——极度的疏薄,极度的立体。真的是太牛逼了。做个对比,西方绘画怎么凸显立体:光面、灰面、暗面——只有暗面暗下去,光面亮起来,物体才能立体。可这幅图的山体呢,几乎没有暗面,只有线条,只有线条啊艹。就靠着外形的勾勒,线条的聚集,就把纵深的山体(甚至山体的转折)都刻画得惟妙惟肖,送你把钢笔蒙上草图纸,他喵的对着拓也拓不出这种效果啊。大师,无解的大师。这就是笔法的力量。 拿着这张图再对比下《溪山行旅图》,变化之多一目了然。但是一般人的思维都是,哦,这两张图画的都是山嘛,有毛变化,这他喵的就是误区唉。 黄公望笔力之牛逼,真的是到了反自然的地步了。后世明朝无数画家以黄公望画山的技法为**追求的至境,显然,再也无人能够把“疏薄淡雅”和“立体构成“两者做到如此统一。元四家之首当之无愧。只是在答主心中的..却是下一个人,倪瓒。   直接上图,《容膝斋图》,倪瓒一生的巅峰之作,一河两岸构图的巅峰之作,文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答主心中.好的山水画作。 嗯,这幅图就是山水画作极简主义的代表作品。画家把一切多余的元素都删减了,只留了一树、一亭、一山、一水,就用了这四样元素做出了经典至极的构图和画作。画作给人以非常淡雅而宁静的感觉,一言以决,返璞归真。山体的刻画甚至比黄公望更为疏薄,但同时也足够立体,树木的高度刚好能够连接一河两岸成为画作上下部分的过渡,留亭而去人,使得观画者仿佛能自己代入画中沉思禅境。构图、笔法、意境均至大成。 至此文人山水画终于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们不妨来小结一下。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再也不是单纯的写生了,比如倪瓒的作品,这么质素的场景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是画家自己“造”的。这就是“心中山水”——用常见的元素(山水树石亭)自己搭建一个不是自然肖似自然甚至胜过自然的场景。这其实是极为艰难的一件事情。 ——————————————————————————————————————————— 关于审美: 在我眼中,西方的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相比中国是较为简单的,因为他们已经不追求形似了。比如蒙德里安的方格子,确实极为精彩而平衡,但是一般人看不懂。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一般人看了甚至会受到惊吓,甚至就是较为原始的野兽派其大胆的用色也让人心中不适。更不要说后来一众走火入魔的画家,画几条直线告诉你是极简主义,然后售价上千万,还有一众捧臭脚的。可惜,中国的文人山水画却几乎无人研究甚至欣赏。  是的,文人山水画一直追求要有形。但画家追求的不是形似自然,这些山水不是写生,是自己造的,而且造完之后还要让观众不明所以的以为这就是真实世界中出现的。这他妈太难了啊。你以为那些古人不会把树画成三角形,把山画成正方形,把水画成S形吗?这他妈多简单啊!可是人家不屑于如此,他们要追求更高的一步,就是把树变成三角形然后再变成树(默念三遍)。他们其实是在所谓的抽象主义和极简主义里又往前走了一步,这一步是致命的。   要走出这.后的一步,需要大量的笔法研究,需要**的构图技巧,需要胸中意气的铺垫。他们要把各种三角形、正方形还原成各种元素,同时这些元素还要彼此和谐,并且.后形成的效果要有内涵和意境。.关键的是,一般人能看懂并能体会,要给人带来舒适。   能看懂,能体会,能舒适。这是国画的基本准则,而这三点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致命的挑战,(想想西方那些蛋疼的画作吧)。但无数人由此认为这些画作不像西方那样张牙舞爪具有艺术性,古典画家们就是在描摹写生等等。这实在是无比悲哀的一件事。不客气的说西方艺术史中那套流派的衍变,山水画中都有体现,并且又往前走了一步,就是多走的这一步,让无数人产生了误解甚至是诋毁,呜呼。


 ———————————————————————————————————————————   明·天才辈出·难脱樊笼   明朝的山水画堪称群魔乱舞,哦不,群雄逐鹿。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天才辈出的时代,虽然高晓松认为明朝的名士仅听过唐伯虎一人,当然,一般人也就只知道老唐一人。 明朝(包括明末清初)文人山水画家...的有“三个四”:“吴门四家”、“四王”、“四僧”。 其中以吴门四家和四僧的成就.高。 吴门四家:沈周、仇英、唐伯虎、文征明。 这四个人代表了明朝画作的主流方向——解构元朝的文人画。 就以沈周为例,沈周在明朝画史的地位那是宗师级的。   图片好大。。沈周的作品之一。看看!眼不眼熟!眼不眼熟!这尼玛就是黄公望+倪瓒啊!整体布局是倪瓒的一河两岸,只是把亭子变成了人。山体的画法临摹黄公望的笔意明显。再看!再看!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以黄公望或者倪瓒为母题的画作在明朝简直是汗牛充栋了,其中尤其又以倪瓒一河两岸的布局为多无可多,数不胜数。所以同志们,如果你们看到一张山水画作,是类如倪瓒式的布局,那你们大可以装逼的说,哦,我知道的,这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作品,仿的是倪瓒的画意,唉,不过可惜,意境还是不足啊。逼格满满有木有!!  倪瓒套装倾情大放送   这是我觉得承继倪云林笔意.好的,徽派画家,四僧之一,弘仁的作品。  这是在倪瓒基础上继续做减法的,文伯仁的作品。  这是明朝山水画理论家董其昌的作品。。 总之凡是明朝的画家,你没一幅仿倪云林笔意的山水画,简直就跟没身份证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虽然天才辈出,但大部分的都一直在干一件事,剖析黄公望和倪瓒,然后在黄公望的笔法和倪瓒的母题里做变化,各种变化,加减乘除开根平方,换着花样的玩,玩的不亦乐乎。 但这是很悲剧的,因为他们虽然优秀,比如沈周,董其昌可以很好地承继元朝两人的作品甚至更好的发扬光大,但终究还是在黄,倪二人的根基之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或者说,都没能,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   可是,还有一人,差了半步,就能成就无上大道,将山水画作再次推上更高峰——石涛:“四僧”之首,号,苦瓜和尚。   先来张小清新的图。这图能看出倪瓒的影子,但是山体已经完全和元明的画法决裂了。  再看这一张,石涛已经开始自己的变法了。笔法渐渐的变少,墨色渐渐的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倾向。大家稍微有点常识的都能感觉到,包括清末民国以至于现代的国画对于墨色晕染都极为重视,但很少再有画家以形如倪,黄二人的笔法作画了。 而这一切的开始,大体可以追溯到徐渭徐文长,但是真正以之作画并发扬广大的,是石涛。多说一句,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那画作也是杠杠的,只是在他那个时期,水墨画作还不受主流待见。但后世无论是石涛,还是齐白石都对徐渭的绘画推崇备至,尤其是齐白石曾说”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当然后世另外一个画家也对石涛的绘画推崇备至:傅抱石。 所以徐渭——石涛——齐白石,傅抱石,他们大可算是一个体系的,而这个体系则成功的影响了明末之后的山水画作:由笔法变为墨色,直至如今。  但为什么说石涛始终差了倪黄半步呢?因为石涛自始至终无法立法。石涛.有名的一句话叫做:”我用我法。“显然,这时候的石涛已经怒了,明朝三百年,无数画家都在折腾倪,黄这两个人,但没一个人折腾出一条新的道路来。所以,还得我来,我不能再循着元朝的画法走了,说实话,也做不到更好了。所以,石涛要变。变很容易,但难得是,变完了,再立法。  黄公望立法了,《富春山居图》里山体通透立体的画法就是他的法,被称为”石有三面“的画法。 倪瓒更是立法了,一河两岸的构图天下..,一山一水一树一亭的立意更是冠绝古今。 所以明朝的画家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把山水画作发扬光大。  石涛也想立法。但太难了。构图布局如何形成自己的逻辑?山体晕染,但如何晕染几分黑灰几分白?山水画作的画意又怎么革新,做减法还是加法?大量墨色的画作又如何给人带来美感?这些都是石涛苦恼的地方。他知道山水画该变了,他也确实变了,但他一直无法把这种改变,变成一种体系。   所以我们看到了石涛晚年的作品《万点恶墨图》。我想彼时的石涛应该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他辛苦一生,立志改变山水画作,立志画出一幅能称为“我法”的作品。他将山体解构了,他把树木解构了,他更将笔法也解构了。他要跳出樊笼,他要自创天地。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副似乎略显荒诞的作品也便理解了,他在做.后一搏。 这幅山水画我不想多说了,石涛所有的变或者不变,法或者无法,都在里面了。他一生的抗争都在里面了,他尽力了。  所以,对于艺术家们,不要说他们画的像不像,不要说他们画的美不美,也不要说自己看不懂就是好或者不好的,我们要了解艺术的过往,了解画家的过往,不要轻易置喙,起码保持尊重。尤其是,那些中国历史中的画家们,不要动不动就来一句,他们那些画,哪有西方画的好啊,这是很可笑也是很悲哀的。 ——————————————————————————————————————————— 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大体到这里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从展子虔伊始到石涛为止。那些曾经的岁月,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画作,曾经的变革,巅峰也好,低潮也罢,他们都告一段落了。 清朝200多年,再无可称道的山水画家,山水画作渐渐走入历史,成为遥不可及的名词。 .后,我还是想把一头一尾的两张图放在一起。展子虔的《游春图》和石涛的《万点恶墨图》。历时千年,山水画作的思想,技法,布局,意境哪一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变革?    简而言之就是 画面从“青绿山水”——“笔法山水”——“墨色山水” 构图从“平面构成”——“纵深构成”——“弱化构图” 意境从“人和自然”——“诗意山水”——“质素禅思” 其中.重要的节点就是元朝倪,黄二人,他们的风格决定了明朝大部分山水画作的倾向。以此为节点可以基本分出元前与元后的作品。以石涛为节点,从墨色笔法又可以分辨出明朝和清朝以后的作品。这也是山水画两次重要的改革之处。 中国古典山水画,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