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党史中的师者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我国*个系统地提出马克思教育理论的教育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翻译了10余部著作,撰写了数百篇论文。
1917年夏,杨贤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师范学校,老师李叔同赠他一张条幅,上书“神聪”二字,以示鼓励。毕业不久,他应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工作之余参加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的学习,并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杂志》等刊物上。1921年,杨贤江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6年。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杨贤江就在国内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探寻教育变迁的历史与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解释教育现象、阐明教育理论。他积极译介西方与苏联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为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他编写的《教育史ABC》在我国*次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教育发展规律,他编写的《新教育大纲》是国内*本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著作。
杨贤江提出“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认为一个青年人,“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生活的风尚和习惯”,提出“完人”应具备健康、劳动、公民、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并将青年的“圆满生活”概括为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公民的生活、文化的生活4种形式。“全人生指导”思想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内在地统一,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贤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在大革命运动中的主要*之一。他曾参与五卅运动和上海3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转移到日本,在日本边进行革命活动边从事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及翻译工作。
1929年,杨贤江秘密回国,继续从事革命斗争。由于在白色恐怖下斗争,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他积劳成疾,于1931年逝世,年仅36岁。
(本报记者?苏令?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1日第3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